太阳官网执行董事、副校长杨保成:搞绿色教育是要有方法的
发布时间:2024-05-30 浏览次数:
Introduction:
“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价值的认可”
“创造出学生对空间和时间的投资机会”
“所有优秀企业,都是人才战略的成功”
“与学校合作,企业获得什么? 采购机会、人力资源、技术前沿、社会责任”
“运动可以支持人高质量的生命”
“历史长河,30年很短”
1
5月19日,郑州,0638太阳集团官网,筹备40周年校庆间隙,副校长杨保成接受了生物圈三号专访。120分钟的对谈里,杨保成系统分享了他心中的“绿色教育”,尤其是企业怎样跟大学,结合的场景是什么?
在高等教育领域,“产学研”的结合绝不是新话题,作为一所民办大学校长,杨保成是否能提供新意?有趣的是,我们的访谈从绿色教育开始,自然地延伸到对大学的理解。
大学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要回答一个老问题:建设怎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具体到绿色教育,怎样不沦为口号?他说需要方法论,“方法”是访谈中提到最多的词,他需要方法解答这样几个问题:
大学可以为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什么?学校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可以给学校贡献什么?他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要用几十年时间跨度来思考。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授权发布:
1
怎么叫“零碳”?
问:来之前,就听说你们要用十年时间,打造零碳校园,你心里,怎样的校园叫“零碳”?
答:有三个思考层次,与校园建设、校园环境配套的绿色技术被充分使用,这是物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在2034年学校50周年时,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坚定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产、学、研要融合,学科和专业设置必须跟绿色产业、尤其是技术的未来相连接;三是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有根植于心的绿色价值和理念,并愿意把理念、价值传播到四面八方,简单归纳下来就是心中的零碳校园。
问:你觉得难点会在哪里?
答:难点在“改变人”,道理都懂,但理解和接受度一定有差异。
问:差在哪?
答:举个例子,光说“理解”一种理念,至少就有三种描述:简单地知晓字面意思是理解,知道怎么模仿是理解,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结合实践找到方法,也是理解。这三种“理解”区别就很大。
问:你会觉得谈理念比较虚吗?
答:理念从来不是虚的,理念能指导人的动作,是每个动作,还有动作的细节、动作能否做到位。如果一个人做某个动作时,不靠外部约束和强制,就能遵照本心去做,一定是理念在起作用。我希望培养的学生拥有绿色、可持续的理念。从学生的未来看,我相信,一旦产业发展起来,具备这种理念的人会有更大发展空间,人生也更有意义。
问:初心,你为什么锁定绿色?
答:没有什么新奇的角度,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也许不同时间、空间要求的强度不同,但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这是基本判断;二是,技术进步让绿色低碳的成本空前降低,这是基本条件;三是,公众对绿色发展的接受度在肉眼可见的提高,这是基本意识。这种情况下,绿色、可持续就会成为趋势,跟着趋势走,慢一点甚至走错几步都没有问题,你们不也这样想吗?
问:企业和学校毕竟不同,你的理念怎么落地?
答:对学校来说,落地要依托“教学”,要从教学场景入手,但我说的场景不止是教室,是整个校区,我说的理念不是悬浮在空中,要看得见、摸得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跟绿色科技企业、项目结合在一起。
问:怎么叫结合?
答:学科设计上就要结合,比如,与材料、建筑相关的专业,要在校园里被直观地感受到,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要广泛地应用于校园,重要的是要进入课程体系,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嫁接。
更具体的设计,教学要以项目化教学和产出为核心,从大四毕业就往前回溯你的课程设计,四年级跟着老师进企业实习,三年级就找到就业方向,大一、大二基础课,就要针对未来岗位提前设计。
问:怎么叫针对未来做设计?
答:未来是工作场景,专业设计既不能脱离现实,又不能盲目跟随现实,所以,得摸清学生就业目标企业的核心职位群,摸清后要提取职位群的核心工作岗位,把岗位任务纳入项目教学。这样的话,课堂学习的理论既能指导工作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修正,彼此协同。
2
企业为什么要支持大学?
问:那企业为什么支持你?理由?
答:跟企业包括跟“生物圈三号”合作,不能是一次性的交易,合作应该是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环节,大家的合作场景、合作任务,要跟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学校服务环节打通,师生要全程参与到项目中。
问:怎么说服更多企业这么做?
答:我相信,企业会愿意参与。逻辑不复杂,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十年内实现碳中和,最直观的改变是有大量工程要开工、大量建筑要改造、大量场景要更新、大量设备要引进,这就要采购更多的绿色科技产品和服务,从采购中,企业是可以赚到钱的,那我们给企业提供商业机会,就有理由要求企业,让老师和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这对企业一定是好事,他们可以获得商业回报,同时在我们的合作中找到有潜质的人才。
问:现在就业形势,企业需要那么多人吗?
答:我相信,所有优秀企业,都是人才战略的成功,我也相信,不管就业形势多严峻,人才饥渴永远会困扰优秀的企业,而企业在跟学校合作过程中,发现、获得跟企业磨合得好的人力资源,企业没理由拒绝,我甚至建议,跟我们的合作应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不需要学校去说服,企业比学校还清楚这个逻辑。
问:企业也看重科研?
答:是。除了采购机会、人才储备,大学重要的任务是做研究,必须时刻扫描技术前沿,那你与大学合作越深,已经深到项目共建中,意味着你跟前沿的绑定也越深,这对任何企业都是吸引力。
问:社会责任的部分是否有?
答:是,企业支持教学、支持科研是社会责任的彰显,用流行的话说,可以纳入企业ESG工作。总结下来,采购机会、人力资源、技术前沿、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可以给到企业的,如果说还有的话,就是这种绿色科技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河南甚至国内都是比较早的,如果形成模式,就会辐射到更多大学,对企业来说,他就不只是跟我们一家合作,他是跟大学群体合作,寻找合作伙伴的效率会大幅提升,合作成本又很低。
问:商业机会➕想象力?
答:“想象”能有“力”的关键,是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尤其是全校师生的接受。我跟老师们讲这个逻辑,所有人都愿意,不是口头而是真心接受,其实逻辑不复杂,一是没有超出我们既往的实践,二是在新赛道上,可以提高学术地位、经济收益和社会认可,没有拒绝的理由。
问:终归还要说服学生和家长?
答:拥有更好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学生和家长更愿意拥抱,如果他们拒绝,一定是我们没有做好,那就不断复盘、改进、迭代、提升。
3
非突发奇想 非一时起意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这么想问题?
答:如果说环保,应该比较早,二十年前我们就有绿色校园的想法,并不是临时起意。也许跟家庭教育有关,比如,我们家从小就不允许浪费, “不浪费”的意识扎根在启蒙阶段,之后读书又是学自然科学,比较早地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变暖等议题,这个过程也很自然,很难找到确定的时间点。
问:绿色会成为你们特色,其他方面呢?
答:我跟王石先生有类似的想法,就是绿色和运动不能分开。“运动”也是我们学校的特征。这次校庆后半年内,你会看到我们1800平米的国际标准滑冰馆、标准游泳馆,还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射击、射箭、高尔夫和攀岩等运动场馆的增加和扩建,整个校园会“动起来”。
问:原因是什么?个人喜好有关?
答:我从小喜欢运动,这是父母给我的习惯,准确说是他们给我的终身礼物。我喜欢滑雪、帆船、攀岩、赛艇,喜欢各种运动,越运动就越能体会,运动不是孤立的,也不只是强身健体,运动可以支持人高质量的生命,也如同呼吸一样,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很感恩父母给我的这份礼物,也希望把同样的礼物给到这里的师生。
但礼物,不是想送就能送出去的,养成运动习惯是有难度的,比如我的两个孩子,儿子很喜欢运动,女儿就很宅,对我女儿这种,怎么让她爱上运动?
问:创造更多可能性?
答:对,大多数孩子其实更像我女儿,并非天生喜欢运动,而如果校园里、生活中有足够多的运动项目,让运动触手可及,就总能找到一两样不反感的运动,这就是“运动校园”的概念,让大多数人找到低成本参与的运动。
问:你这些想法从哪里来?跟美国留学有关吗?
答:美国人的思想、理念,在我在去之前就有了解,去了之后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方法论体系——通过什么方法,高质量、高效率地把目标变成现实,方法很重要。
举个例子,有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在美国商学院读书期间,成立过一个学习互助小组,谁哪方面成绩好,都要给大家分享。有一次,我分享金融知识,当时他们都说有帮助,但十年后的聚会上,有同学却告诉我,说你当时讲的我们都没听懂,只是不好意思跟你说。
问:方法出了问题?
答:是。我慢慢发现,教育者通常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或者叫学霸,这些人往往不了解比他们学习困难的人,他们设计的很多方法,就不适应大部分人,而想要帮助更多人,就要改进方法,比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状态,做针对性的教学。
4
大学是对学生的“投资”
问:但那么多想法要落实,需要钱,你会头疼钱吗?
答:学校成立四十年,经费一直不是制约,生源是有保障的,真正制约你的是认知边界,我不展开讲。
回到对“大学”的理解上,抛开民办或者公立,学校的本质是对学生的投资,一流大学对学生付出的成本服务超过学费,为的是获得学生对学校的认可,认同你提供的教育价值,这样的话,学生就愿意反哺学校,愿意为后面的新生提供支持,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支持家里贫困的学生。你看国外所有一流大学,是不是普遍这样?
问:学校怎么来投资学生?
答:“投资”的方式,比如设立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吸引顶级的师资,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也为学校后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让支持过你的学校实现良性循环。
问:实现这个局面,你们学校要多久?
答:30年吧,还得是各方面进展比较好的情况。
问:久?
答:历史长河,30年很短。
问:对一个人来说,是不是有点长?
答:不能以人的生命周期来考虑,否则做很多事情会局限、会变形。
问:最后一个问题,校庆40周年,你们40年里沉淀了什么?哪些是最重要的资产?
答:精神财富、创新基因还有稳定的核心团队,这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