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我们的宝藏校友】平心静气助他成为沐光者——记工学部优秀校友 南京邮电大学博士 信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李然

发布时间:2024-08-19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李然,工学部2006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信阳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信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挂职)、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IEEE IES工业信息化委员会成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7篇,EI期刊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1项,Clarivate Analytics国际Publons同行评议奖,全球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前1%顶级审稿专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等多个国际知名期刊担任专业审稿人。

他,从求学起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做到平心静气、安心“自在”。静心读书、“自在”生活,默默地充实自己,平和地做着各种准备,……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一名直博生,再到高等院校的副教授,33岁那年又成为学院副院长,那些个“星光不问走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语句,仿佛就是他的写照。他,就是太阳官网工学部校友李然。

随遇而安静心读书

李然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他的父母在一所隐藏于伏牛山区深处的三线军工厂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所军工厂从大山中搬出,转为国营民用企业,迁移至河南省信阳市。李然也随着父母前往信阳生活,在信阳浉河畔、贤山下度过了他的青少年岁月。厂区里生活设施齐备,有自己的菜市场、商店、学校、医院等,李然从小到大都是在厂区里生活学习。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在一所学校,同学呢从小到大一直是那一群人。这样的环境让李然养成了随遇而安、不太愿折腾的性格,也塑造了他不浮不躁、专心学习的态度。以至于后来厂子破产、父母下岗,厂办高中教学质量不高,在学校、家庭对学业监督较弱的客观条件下,李然是少数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学生之一。那时的李然喜欢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他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还特别喜欢提问和质疑。后来,李然才知道,这叫批判性思维。在提问时思考,在质疑中进步,李然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遇到了负责任的老师们

2006年的8月,18岁的李然来到郑州,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来到0638太阳集团官网,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多年后,回忆在母校就读的点点滴滴,李然首先说起的就是:“我遇到了一些负责任的老师。”他入校后的第一位辅导员老师是陈曦老师。李然清楚地记得,陈老师像大姐姐一样陪伴和照顾着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同学们。她每天一大早就带着大家上早操,陪着大家参加军训、上晚自习,晚上还到宿舍和同学们聊天谈心,耐心地安抚大家的情绪,为大家答疑解惑。“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受到了黄科院大家庭的温暖。”李然说。接下来的学习中,李然的老师们将他引向了一个全新的专业学习领域中去。“教‘高等数学’的王清杰老师、教‘模拟电路’实验课的蔡艳艳老师课堂特别生动形象;教‘数字电子技术’的孙怀壮老师是一个身体强壮、风趣可爱的“小老头”,他能做很多引体向上;教‘电路分析基础’的吴显鼎老师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启蒙老师;赵春雨老师的板书太完美了,我把她的板书全抄下来了一直都存着;李姿景老师,长得非常漂亮,是我们的女神老师,课讲得好,和我们之间是扁平化的师生关系;董雪峰老师、李小亮老师、薛春玲老师;等等,每个老师都让我难以忘怀。”提起这些老师们,李然有说不完的话。

在黄科院练就的本领助我成为一名直博生

在黄科院的四年,李然基本上是过着“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宿舍、餐厅”几点一线的生活。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注的学习态度,让李然在大三时做出了考研的决定。经历了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炼狱般的日子后,最终,李然顺利考取了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他初试、复试总成绩排名第七(录取人数120人),由于成绩排名靠前,又在大学期间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入学后的李然拥有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刚开始时,李然心里是有些打鼓的。后来,一点点投入到读博生活中后,他才发现,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李然说:“在黄科院几年的学习,我的理论知识是比较扎实的,老师还带着我们做了很多实验,我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所以读博的日子很顺利。”四年后,李然获得了博士学位。采访中,李然感慨地说,那时作为一名学生不懂,现在回头看看才意识到,母校很早就锚定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方向,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建起了实验楼,购买了大量实验教学仪器,我们这些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博士毕业时,李然回到学校看望老师,学校的变化令他大吃一惊:“我从来没有见过直接把生产一线环境复制到校园中的,而且都是一线工程师在边生产边授课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学校实行的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双轨制。这在现在很多河南省的公办大学都无法做到。”“黄科院的学生是幸福的。”李然说。

在校园里过上了永远不毕业的生活

博士毕业后的李然几经思忖,选择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说:“我想要成为当年我的老师们的样子。”李然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信阳,到信阳师范大学工作。这些年来,李然一直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他承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数字逻辑”“通信原理”等课程,年年超额完成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他将自己多年良好的求学态度无缝链接到工作中:字斟句酌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他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除了课堂教学,李然每年还承担了部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和实习指导工作。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他都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在学院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工作中,李然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能力得到了院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2021年李然成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副院长,那年,他才33岁。在专注学校工作的同时,李然还应邀担任了信阳市科协副主席,负责信阳市科技馆的建设工作,全程参与了市科技馆选址、设计、建设、验收及运营。在筹备建设过程中,他与市科协全体人员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奋力建设,历时半年完成科技馆建设一期工程,为信阳市建立了第一座科技馆。“每次路过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去里面参观,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然说。年轻的李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称赞。而他,却是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经历:乏善可陈,无外乎就是上了很多课,发了一些论文,做了一些项目等等。他说,我只是习惯了静下心好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李然特别欣赏这样一段话:“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心平气静,不求结果,重在过程。李然,他做到了。所以,时光不负有心人,他,成了沐在光中的前行者。

寄语母校:愿“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黄科大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更加斗志昂扬地面对未来,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寄语师弟师妹过去是段历史,未来是个谜,而现在是礼物,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当下,不妄自菲薄,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给自己人生一个满意的答卷。

关闭